如今,在北京国子监东西两侧,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碑——下马碑。碑上刻有汉、满、蒙文“官员人等至此下马”。意思是指文官武将及随行人员,来至此处必须下马步行而过。
下马碑是昔日**设立的谕令碑,是一种显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。与下马碑类似的还有下马石,只不过下马石一般用在**家。《大清会典》中,人物拴马桩,对**格局有如下规定:**门外设有上马石、拴马桩,对面有照壁。**门前的上马石通常为青石或花岗石,也有白色大理石,而且**门前的规格较大,在正面及两侧面均雕有精美花卉图案。每当主人外出时,仆人便牵马至上马石前,主人通过上马石就可以轻易地骑上马背。当时,上马石都是成对的,一块供主人出行时上马用的,仿古拴马桩,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时下马用的,但不叫下马石。因为旧时“下马”是不太吉利的话。
除了清代**有上马石,明代达官贵人的住宅也有上马石。一些北京胡同里还保存着为数不多的明代上马石。如今东城区府学胡同旧宅院内(其故址为明崇祯皇帝的田妃之父田畹的**)就有一对明代上马石。这对白玉石上所雕图案匠心*具,其石正面雕麒麟及祥云图案,两侧面雕刻着三匹奔马,形态逼真,看上去颇为壮观。可谓上马石中的珍品了。
拴马桩材质多为灰青石、黑青石,细沙石较少。通体可分为四部分:桩首、桩颈、桩身及桩座。桩座深埋于地下,是方形石桩的原坯料,略粗于桩体。桩身多为四棱形、八棱形,表面阴刻横向平行线纹或三角纹,少数桩身在1米高处凿一个圆孔,用以系马缰绳。
桩颈与桩身连为一体,一般分为两层,上层为圆鼓形、四方台形及带四柱的阁形等,也有少量的须弥座形,以承托桩首的主体形象。下层是在方形石桩的四面用阴线划出四个大小相同的横长方形,石雕拴马桩供应商,其中浮雕以花草、花鸟、动物及几何图案,有的在桩颈的四角圆雕四个表示吉祥如意的“垂莲柱”。“垂莲柱”早见于辽金时期,原为木构建筑的一种装饰性小构件,也称虚柱。变化多的是桩首,为圆雕的各种动物、植物及人物造型,其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,耐人寻味。
桩首所雕猴子形象较其顽皮可爱。一小猴座于石山之上,圆圆的大眼睛,拴马桩,尖嘴瘦腮,有的双手捧一果状物送于大张的口中,拴马桩,石雕拴马桩厂家,青石拴马桩,双肘置于膝上,双腿交叉;有的两腿并齐,双肘置于双膝上,双手托腮作认真沉思状,憨态可拘,让人忍俊不禁;还有的老猴坐于石山之上,一小猴爬于猴妈妈肩部戏耍,较富生活。